2)第四十八章 新生2_浴血荣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国宣战,有过咸丰皇帝对英法宣战,有过光绪皇帝对日本宣战,有过慈禧太后对十三国宣战,结果怎么样?一次败得比一次惨。而且国内还有太平天国起义,有捻军起义,有白莲教起义,有义和团运动,也都一次一次归于失败。

  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命运,这是中国大革命的背景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中国发生革命,就像鲁迅所讲的一样,地火在地下奔腾运行,熔浆一旦喷出,将要燃尽一切。

  中国革命,能量聚积的时间太长,它不仅仅是从20世纪,它从1840年以来,无尽的探索都在蕴积这样一个运动,就缺一个突破口。那么辛亥革命是这样一个突破口,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,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,导致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篡夺,中国走向共和,没有走成。

  没有走成共和的中国,又该经历怎样的选择?可以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命运与印度的命运作一个比较,与日本的命运作一个比较。可以看一看,在当时世界的整个东方,包括中国,包括印度,包括日本,是怎样完成自己的选择的。

  94.面对侵略,中印选择抵抗革命道路为何有别

  1840年,中国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入侵。而在将近100年前,印度在1757年,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,到1858年,英国政府直接统治了印度。

  当时英国人曾经有过一句豪言,叫“宁愿失去印度,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”。这句话说得非常绅士,我宁愿丢掉印度,也不愿丢掉莎士比亚。莎士比亚是英国大文豪、世界级大文豪,给英国思想、文化、艺术带来多么辉煌的东西。但是话说得绅士,实际上英国人是绝对不能容忍印度的丢失。这种语言行动,实际上就是“宁愿失去莎士比亚,也不愿失去印度”。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巨大差异,话能说得非常漂亮,但实际上不一定能做得如此漂亮。

  印度的革命跟中国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。

  印度民族解放领袖甘地,他的“非暴力不合作”是其中的典型,他跟中国所采取的行动完全不一样。甘地崇尚的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”,导致他反对一切暴力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,甘地劝告捷克人、波兰人、犹太人,不要反抗法西斯纳粹,只要不合作就行,因为他在印度推行的就是不合作。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”,怎么打我都行,反正我就是不合作,我也不反抗。他的这种理论在印度可能行得通,但拿去劝告捷克人、波兰人、犹太人,万万不行。

  1936年,甘地曾经还接受过中国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访问。当时在中国,局部的抗日已经开始,甘地认为中国正在进行抗日作战,违背非暴力主张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