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05章 臭不要脸_宋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不得不说,在保存文物,尤其是保护中原汉文化上,东瀛人要比我们做的好太多了。

  但这并不意味着,东瀛人就比我们优秀,其中也是有客观原因的。

  一来,自徐福东渡,东瀛便开始接触汉文化。唐朝时,与中原一战,东瀛被彻底打服,对汉文化从戒备变向痴迷。

  之后的一千多年,无论偷也好、请也罢,总之不遗余力地从中原向东瀛输送各类古籍和人才。

  再加上,东瀛本就孤悬海外,每一张纸墨都要远渡汪洋,得来不易,所以必然万分珍惜。

  二来,则是汉民族自身的原因。

  我们这个民族本就多灾多难,从未停止过内外战争,而战争又是文化的最大天敌。

  从汉末黄巾之乱,到唐初一统天下,整整四百多年的战火。唐末的五代十国,又是一甲子的相互绞杀。无数先人巨著,皆泯于战乱。

  像是,华佗医书只剩半部《青囊经》。

  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,也是后人自民间口述拼凑而来,原本早已失传。

  甚至连儒家四书五经之一的《尚书》都是伪作,原书不在。

  还有:

  唐代巨著《群书治要》、前秦政典《商君书》、上古奇章《黄帝外经》。

  万经之源的《易经》本有三部,却只留下《周易》。夏之《连山》、商之《归藏》,成了千古疑案。

  后世人说,华夏之古无音乐之能,那是因为传世的《乐经》丢失了。

  总结下来,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的战争史中养成了坚韧的性格,但也在几千年的战争中遗失了太多。

  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。那就是,很多东瀛留存下来的东西,是我们淘汰下来的文化。

  没错,淘汰!

  《周易·系辞下》说: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

  译为:事物发展到了极点,就要发生变化,发生变化,才能不断地发展。

  被冠以刻板的儒学也有孔圣之训:智者乐水。

  智慧的人应该如水般懂得变通。

  于是:

  难度太大的“八尺”,被笛子取代了。

  费工耗财的“漆器”,被瓷器取代了。

  辇茶成粉的“抹茶”,被清茶取代了。

  助长奢靡的“歌舞伎町”,被遗弃了。

  没有实战意义的“相扑”,被遗弃了。

  当然,还包括从鱼脍而来的寿司,从唐直刀而来的武士刀。

  而这些,最后都成了东瀛的标志性文化。

  在中原势弱,被万国蹂躏的那段日子里,甚至超越了汉文化,成为亚洲文化的象征。

  当然了,这不是酸,更不是赵维想要一把火烧了,也不留给东瀛的小心眼儿来源。

  事实上,你学去就学去了,没关系,后世的华夏人恨不得全世界都说中国话,都用筷子,都正视汉文化。

  哪怕你说成是自己的,也行!谁让咱们自己不要了呢?

  人家给传了下来,那是人家的本事,怪只能怪自己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