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00章_民调局异闻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两帮年轻人在村子青年点门前大打出手的例子。要不是紧要关头村支书带着治保主任和民兵及时赶到,连打带吓的才把两波年轻人撵走。

  当时的那位村支书就是谢厐,他当上村支书不到一年,就把所有的村干部都换上了他们谢家的人,上到会计、民兵排长,下到几个生产队的队长无一不是姓谢的。在这个村子里,说话好用的第一个是毛主席,第二个就是他谢支书。

  自打张晓兰到了这个小渔村之后,谢厐也是有事没事的就在青年点里待一会。他每次都不空手,那么是刚打上来的几条海鱼,要么是半斤花生瓜子,还有糖块什么的。在那个时期的小渔村里,这些东西已经算是很阔绰了。这些下乡青年倒是希望谢支书能时不时的多来几趟。没用多长时间,谢支书和这几个下乡青年们已经打成了一片。他还在其中认了几个干儿子,干闺女,这其中就有张晓兰一个。

  开始张晓兰还以为自己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遇到了贵人,认了干爹不算,还认了谢厐的老婆(不是谢莫愁的亲妈)做干娘。从此之后,有事没事的就被干爹干娘叫到家里,吃一顿好的改善改善生活。但是她没有留意到,谢厐其他的几个干儿子,干闺女就没有这种待遇了。

  一转眼到了年根,看着知青一个接一个的离开渔村,回老家过年。张晓兰也开始着急起来,谢厐之前答应她帮着买回老家的火车票。但是眼看距离过年越来越近,还是没有消息,张晓兰催了几次,谢厐都是一个说法:“已经托朋友去买了,这一两天就能拿到票”

  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,转眼就到了年二十五。火车票终于买到了,但是拿票的时候张晓兰傻了眼,买票的那个人把地址搞错了,目的地根本就不是张晓兰的老家。这时已经没有直达张晓兰老家的火车了,就算中途转车,五天的时间也来不及在年三十之前赶回老家了。张晓兰急得直哭,谢厐在旁边一顿的劝说,最后张晓兰只得在小渔村里过年了。

  这时的知青点只剩了她一个人了,谢支书让张晓兰搬到他家去住。开始张晓兰还犹豫了一下,但是架不住这里晚上就她一个人,自己住着害怕,加上谢厐两口子天天过来动员。最后张晓兰还是决定去谢厐家里过年了。四十年后,谢家几乎被灭门的惨剧在那一年的三十晚上中下了祸根。

  到了年三十晚上,几乎村子里所有的谢家人都聚集在谢厐的家里。和平常的北方农村一样,吃饭的时候,谢家也分成了男女几桌。本来张晓兰应该在女桌吃饭,但是过门就是客,张晓兰还没等坐稳,就被谢厐等人拉上了主桌,守着谢家老太爷(谢厐的老爹)坐在一起。

  开始这些人还算规矩,除了喝酒划拳时的嗓门大了点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