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七百七十七章 皇帝又偷偷跑路了_回到明朝当暴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祯皇帝的疯狂暗示之后才选择了将封地移封到海外,但是对于其他的藩王们来说,这三个渣渣是实打实得到了好处的。

  这种有人趟路的榜样作用,对于大明的整个藩王体系来说都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榜样了。

  因为自打这三个渣渣开头,其他藩王跟上之后,趴在整个大明帝国身上吸血的宗室体系就宣告了终结。

  当然,这并不是说藩王体系彻底终结,因为崇祯皇帝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把藩王体系给彻底终结掉。

  想要彻底的终结掉藩王体系是不现实的,就算是干掉了所有的藩王,不是还有那些勋贵们?比如国公和国侯,这些勋贵跟藩王们所差的也仅仅是名义和实力而已。

  而且对于眼下的大明来说,这种实权藩王分封的制度,也就是封建制度才是最合适的,至于其他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制度,往后面排吧!

  封建”一辞,最早见于春秋时富辰之说:“周公吊二叔之不咸,固封建亲戚,以藩屏周。”,“封建制度”中“封建”的原始含义,即“封”土而“建”国。

  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:“命于下国,封建厥福。”毛传:“封,大也。”郑玄笺:“则命之于小国,以为天子,大立其福。谓命汤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。”

  不是古代的在原王朝看不到集权制度的好处,也不是不想玩集权,而是没办法玩,直到秦朝开始才算是真正的将封建和集权制度结合到一起,并且偏向了集权制度。

  原因就在于土地面积、交通、通讯、文化这几个方面的制约。

  土地面积大一些,交通就存在不方便的可能,在没有卫星通讯,没有无线电波的年代,传递信息的手段落后到只剩下快马一种,剩下的就只能靠两条腿了。

  哪怕是信鸽出现之后也是一样,因为信鸽也没办法做到百分百的及时和安全。

  前面这三个原因的出现,就导致了最后一个文化方面因素的出现,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,最后的结果就是百姓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很低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皇帝玩了命的推广官话和统一各种度量衡的原因。

  只有将这一切都统一起来,慢慢的解决掉交通的问题,土地面积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。

  而通讯问题对于眼下的大明来说还是属于那种无解的难题,哪怕是崇祯皇帝开了挂,打算把有线电报搞出来也是一样的结果。

  皇家学院到现在电死多少人不太清楚,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皇家学院现在还没有将发电的问题彻底解决掉,更不用说电线和后面的电波问题了。

  只要这个通讯的问题不解决掉,崇祯皇帝就只能无奈的选择封建制度,将大明国内的藩王们都给扔到海外去。

  至于他们是独立建国,还是跟其他的藩王们合起来搞一块土地,那些都是藩王们的事情,跟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