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府兵制的前世今生(上)_北朝求生实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虽然战略上胜过一筹,但在具体战斗层面,常常被北齐精锐(具体说就是百保鲜卑)以点破面,一处崩塌,全局溃烂。

  最明显的是,在北周保定四年(公元564年)的北齐北周邙山之战中,占尽优势的北周功亏一篑,因为洛阳地区的部队被高长恭击溃(段韶指挥),导致全线溃败。要知道,此番北周动员了将近二十万大军,兵分六路,对洛阳可谓是志在必得。

  此番北周府兵的表现,可以总结为:打菜鸡绰绰有余,打精锐稍显不足。

  所以北周武帝宇文邕继位后,确切的说是政变弄死宇文护以后,对府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
  其一,是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。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,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,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,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。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,意义极为重大。

  其二,“改军士为侍官,募百姓充之,除其县籍。是后,夏人半为兵矣”。侍官,天子之近臣。改军士为侍官,用以加强军队和皇帝的亲近关系,用以改变过去府兵专属于某一军队统帅的传统,使其直接隶属于君主。这样一来,军队分权的倾向有所改变,皇帝对全国军事劲旅的掌握更为紧密。

  总体说来,就是彻底废弃宇文泰建立的八柱国制度,建立隶属于皇帝的“军官团”。

  其三,实行半宿卫制度,府兵一半时间留长安军营训练,一半时间去驻地宿卫。

  这三项改革意义极为重大。

  府兵成立之初,军人不负担其他赋税徭役,家属随军聚居。宇文邕看到,府兵因多为六镇鲜卑和关陇豪右的部曲,没有农耕习惯,府兵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,“兵”和“农”是分离的。

  周武帝宇文邕改革后,大量均田制度下的农户充当府兵,情况开始发生变化:这些新加入府兵行列的府兵,虽已编入军籍,但家属却没有集中到军坊中,仍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。

  因此,按府兵所在地区而划分的军府便应运而生。(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代)

  作战或执勤时军士入营执行任务;无作战或执勤任务时,则分住于本乡,组成乡团,由车府所属的团主管理。从此,府兵平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,农闲进行军事训练,战时执行作战任务,基本上完成了由兵农分离至兵农合一的转变。

  也就是说,一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时,府兵制才实现真正的兵农合一。

  经此改革后,北周武力暴涨,军事动员能力大大超过北齐,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。

  至于隋唐的府兵如何,州郡镇军又是什么东西,下篇再说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