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63章 山河表里潼关路(求推荐)_北朝求生实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道西端的潼关就做了替补。

  马超屯兵潼关完全没什么问题,嗯,关中门户潼关比之先秦时期的函谷关,往西退了大约两百公里。

 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,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,而潼关则位于海拔550米的麟趾塬之上。

  麟趾塬东侧是名为远望沟的深沟,西侧是名为禁沟的深壑。二者沟中都有水,在水流和雨水的反复冲刷下变得壁如刀削。中间一条路,两边都是峭壁,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。

  潼关初建时,从函谷关方向来的敌人想要经过麟趾塬必须先登上塬顶,再下禁沟,然后顺着潼水走到潼水、渭水和黄河三水交汇之处才能进入关中。所以汉潼关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经之路。

 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么?想得实在是太简单了。

  如果想登上潼关拒守的塬体,那么首先,你就必须要经过潼关第一道门户-金陡关,很多军队就倒在了金陡关前。

  然而,即使你打破金陡关,前面还有一条名为黄巷坂的窄路。想登麟趾塬,只能通过黄巷坂。(坂,斜坡也)

  这条路和函谷道一样,也是南面紧靠高原,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,形成了南依高原,北临绝涧的形势,中间唯有一孔道,宽仅数米,仅容三匹马并排走。

  说难听点,这里堆一块巨石,都能把一支军队拦住好几天。

  当地人称黄巷坂为“五里暗门”。“五里”是长度,“暗门”形容险峻。

  现在知道为什么王思政当年要建弘农城,要在弘农屯兵了吧?因为潼关实在是太险要了,虽然外面的人不好进去,但里面的人也不好出来啊!

  说完潼关再来说这个时代的函谷关(魏函谷关),因为弘农城就是建立在魏函谷附近的。

  魏函谷关,也有来历。

  先秦函谷关废弃后,西汉朝廷往东移到现在的新安县附近建立了新关,简称汉函谷关。

  这里正面防御面很宽广,山川形胜也远远不如故关。大军虽然难以通行但是对于小股部队来说,能够渗透防线的地方实在太多!

  西汉末年,赤眉打进关中,就是绕过了汉函谷关,轻松抵达三门峡,大军直接通过了防守微薄的秦函谷关,攻破了长安城!所以汉函谷关实在是坑爹得不行!

  三国时期,因为黄河水位下降,露出了河滩。人们再也不用通过狭窄的淆函道出入塬体,而是直接从河滩上走过。曹操有鉴于此,命令许褚在河滩裸漏处又建造了一座新函谷关,称为魏函谷关。

  但是后来,原来塬体上面密密麻麻的森林渐渐被砍伐一空,弘农河水也日渐稀少,魏函谷关用一句话来形容,就叫“并没有什么卵用”,然后就被废弃了。

  可谓是前人古人已不见,后来还有后来人!这些关卡的迁徙,无一不是黄河冲刷河滩和水土流失造成的。

  不过到了东魏西魏大战的时候,王思政看到了这里的地势还可以利用,于是在光秃秃的塬体上面建了弘农城(不是汉函谷关的旧址,但是很近)。

  虽然不能完全阻挡敌军,但此时潼关可是天险!有谁能那么大的心,前面顶着潼关,背后还放着一个几乎阻断粮道的弘农城?

  高伯逸纵马驰骋了几个时辰,天还未黑,就看到耸立在土堆上的弘农城!

  土城,不大,但是很高,山坡上居高临下让高伯逸很有压力。

  正当他犹豫要不要进城的时候,弘农城城门大开,从山坡上冲出来几十个骑士,将高伯逸团团围住!

  这段资料作者君也是准备了很久,总算是弄明白王思政当年弘农筑城是怎么一回事了。努力还原南北朝史书里面没有记载的东西。书友们耐心看,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,觉得好给我投个票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