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58章 心学?理学?_在神话世界当小说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神痴迷无比。

  “《正气歌》只是一首诗歌,并不能作为我的根本经。”

  “我该选择四书五经中的哪一部作为我的根本经呢?”

  徐乐陷入思考之中。

  《正气歌》达到鸣洲级别,厉害无比,但它终究只是一首诗歌,不适合当根本经。

  儒生的根本经,基本上都是圣贤大道,比如《论语》,《尚书》,《大学》,《中庸》等等。

  别的儒生在修《尚书》,《大学》,你修一首诗歌,这档次立即就下去了。

  “选理学,还是阳明心学当我的根本经?”

  作为一个穿越者,徐乐自然要标新立异。

  选择《尚书》,《大学》等圣贤经典作为根本经,徐乐就是在走别人的路,前途不大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自春秋战国之后,半圣少出的原因。

  后人学的依旧是《论语》,《孟子》,没有突破前人的束缚。

  你照葫芦画瓢,怎能成为半圣呢?

  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,你一直走我的路,还想超越我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董仲舒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将皇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,这才突破前人的束缚,成为半圣。

  董仲舒证明了只有剑走偏锋,才能突破前贤束缚,走出自己的道。

  在徐乐那一世,后世只有朱熹可以比肩前贤,阳明公则紧随其后。

  朱熹在后世被骂惨了,阳明公则被捧上神坛。

  朱熹被扒出各种黑历史,又是和儿媳不清不楚,又是禁锢人类的天性,甭管这些是真是假,都一定程度上形象了朱熹的声誉。

  但其实,在徐乐看来,一个人的作品是要和人品分割开来的。

  苏轼,元稹,金庸,列夫托尔斯泰,爱因斯坦等等,你真要细究的话,能探索出所谓一大堆黑历史。

  朱熹的那套,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理论,实际上是好理论,他灭的只是超出人需求的贪欲,色欲,节制欲望也没有什么错。

  错在统治者,将他的这些好理论,用错了地方。

  阳明公的理论本来很小众,结果因为《明朝那些事》的传播,阳明公一下子登上神坛,在加上后世成功学的繁衍,仿佛学了阳明心学,就能发财,无所不能一般,一下子将阳明心学推上了一个高峰。

  “理学还是心学?”

  徐乐陷入纠结之中。

  二者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,到最后殊途同归。

  存天理,灭人欲,节制自己欲望,让自己接近圣贤。

  致良知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,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,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,才能有正确的良知,才能正确的格物。

  二者都是让自己接近“无善无恶”的圣人境界。

  选择理学的话,好处很大,朱熹在古代可是近乎媲美孟子的圣贤。

  选择心学的话,徐乐对心学还是有很多好感的。

  他最喜欢的是那句“知行合一”,后世有很多对这句话的解读,有的讲的高深莫测,让人听不懂。

  徐乐理解的只是字面意思,用俗语来说就是光说不练假把式,别光叽叽歪歪,不干实事,先脚踏实地把事情干了再说,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