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154章 河西走廊_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可就有些贵了一点,让渤海国花钱的时候,难免有些肉疼。

  另外,作为一个偏居亚洲内陆腹地的蛮荒国家,总不能一直靠着齐国和北明过日子吧?总得要跟周边国家打打交道,建立某种形式上的外交和贸易联系不是?

  因为渤海国食物不缺,而且还有丰富的肉食,广大民众在吃饱喝足之后,是不是该搞些茶叶来消消食,咱们好歹也是“文明国家”,国中更是有数量不少的汉人,怎么能缺少茶叶呢?

  时间一久,不怎么愁温饱的渤海国,现在连个普通的小民都对茶叶喝上瘾了,逐渐已成为广大人民的生活必需品。

  那么,茶叶从哪里来呢?

  环顾自周,嗯,西边的罗刹人是敌人,西南方向的准噶尔也不怎么富裕,南边的喀尔喀蒙古人除了牛羊什么都没有,也是穷得掉渣。瞅了瞅,好像也只能与大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联系。

  于是,渤海国和大秦晋商的走私贸易从小打小闹,逐渐日益做大,双方还选了一处合适的贸易据点——恰克图河畔。

  晋商从山西大同,经蒙古,到恰克图,就是一条极好的贸易路线。他们从秦国境内带来茶叶、丝绸、棉布、水果、瓷器、大米、蜡烛、大黄、姜、麝香等,走库伦,抵达恰克图,从渤海国手中换取大量的珍贵皮毛和沙金,然后再将这些东西装在从喀尔喀蒙古收购来的牛马上,一路赶回山西。不论是牲口,还是毛皮和金沙,转手倒卖,刨去成本费用后,获利达三到五倍。

  茶叶等内地商品由张家口北上运往恰克图,经过广袤的蒙古高原,虽有800多公里浩瀚的戈壁摊,风餐露宿,异常艰苦。但因有利可图,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商人前来贸易,尤其是晋商为主体的商人。

  曾有随行的文人著《蒙古随笔》中写道:“绵绵斯道,几不蓬人。自米盐薪水,无不咸备。百里逢井,数日不见人为常事。水味则苦碱外,腥且臭,浊且涩,犹宝如玉液”。

  恰克图贸易的兴盛,带动了大秦内陆许多城市,诸如北京、大同、太原、张家口、绥远、库伦等地商业的发展,以及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等省茶叶生产的发展均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
  每年约有20-25万担的茶叶由产茶区辗转运到恰克图,这笔为数可观的运费带动了数以万计运输人家的经济,也养活了不少沿途众多贫苦农民和蒙古部族。

  随着贸易的兴盛,渤海国对于茶叶的要求和品味也越来越高,已不满足于普通砖茶的需求,一些贵人和军官转而开始喝更高级的白毫和龙井。

  当然,每年从大秦流入渤海国的茶叶、棉布、丝绸和瓷器等商品也并非渤海一国就能完全消化的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渤海国又走私到了罗刹人和准噶尔人的地界。

  瞧瞧,是不是很魔幻?渤海国跟罗刹人打生打死,不断夺占他们的地盘,但在私底下,竟然还愉快地做起了生意。

  至于跟准噶尔人贸易,这个说法其实并不非常准确,应该是曾经的大清余孽。他们在二十多年前被大秦赶出漠西蒙古后,逃到了科布多北部地区(即唐努乌梁海),继续苟延残喘。为了生存,他们的大汗--是的,沦落至此,也没脸称帝了,已经自降名号,称满洲大汗,在噶尔丹败亡、策妄阿拉布坦兴起之时,向准噶尔汗国表示归附,以期获得对方的保护。

  如今,伊犁被秦军攻占,准噶尔汗国遭到重创,那么位于科布多地区的伪清又将何去何从呢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