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49章浪潮扑面而来_将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十谋九成,未必归功,一谋不成,则訾议丛兴,说的便是这个道理。

  当然,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,南启毕竟弱了这么多年,虽然在赵显的带领下,这些年兴盛了不少,南启子民也渐渐有了一些自信,但是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军队攻必克,战必胜的情况下,一旦前方军中有坏消息传来,这种自信便会转化成恐惧,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找个人来承担责任。

  作为伐齐的策划者,以及北征行动的主要负责人,那位肃王殿下自然要背负黑锅,从征北军在大名府大败的消息传开之后,临安朝堂里便有不少言官开始参奏赵显,有的人说他贪功冒进,也有人说他急功近利,这些都是还算客气的话,有些言辞激烈的,便直接说肃王殿下穷兵黩武,祸国殃民!

  这些言官跟最不怕死的,他们巴不得自己因言获罪,这样便能够在文官集团里大大的出一次名,甚至还有可能因此高升,即便不能高升,因此丢了官,也能捞到一个大好的名声,到了地方上便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刚正不阿的“名士”,潇洒快活一辈子。

  哪怕因此丢了性命,也能留得清“名”在人间!

  所以,哪怕赵显在临安城早已经权势熏天,这些“一腔热血”的言官,还是悍不畏死的上书参他。

  对于这些连挠痒也算不上的言官,赵显当然不会理会,他每日在肃王府里,又要处理一些平日的政务,到了晚间还要翻看前线送过来的军报,每日里忙的不可开交,哪里有功夫去理会这么一帮酸儒?

  说句直接的话,临安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他肃王府的书房,这些言官的话,连他一根汗毛也伤不到。

  但是,因为赵显的不予理会,这件事情在临安城里持续发酵,没过多久,临安城里的年轻士子们也开始聚集起来闹事,还有隆武年间新进录取的进士们,这些年没有经历过成康十六年的那场剧变,甚至不太清楚这临安城里到底是谁在说了算,只是把赵显看成一个简单的“权臣”,因此分分上书参奏赵显。

  时间长了之后,哪怕是政事堂的首辅谢康,也被这些言论惊动,但是肃王殿下就是不上朝,他也没有办法,只能在下了朝会之后,亲自赶到肃王府,要求见赵显。

  抛开政治身份不谈,谢康是赵显的表叔,也就是肃王府的亲戚,他要见赵显,自然没人敢阻拦,因此,谢康顺利的在肃王府的书房,见到了正在观摩九州地理图的赵显。

  谢康轻轻拱手,声音恭谨:“下官谢康,见过肃王殿下。”

  赵显目光从九州地理图上收了回来,用手摸了摸自己已经小有规模的胡须,对着谢康轻笑道:“近来朝堂事务繁重,听说政事堂里几乎每一天都要忙到深夜,表叔怎么有闲工夫,到本王这里来了?”

  说着话,赵显指了指一旁的椅子。

  “表叔坐下说话。”

  谢康缓缓在椅子上坐下,抬头看了赵显一眼,语气有些无奈:“王爷,现在临安城里的情况,您应该知道吧?”

  赵显眯了眯眼睛:“什么情况?”

  “国子监的那些太学生们,又闹起来啦,他们跟那些新进官员一起,纷纷向朝廷上书……”

  按照南启的规矩,上书朝廷不一定非要走官身,只要你有了举人功名,便可以给朝廷写奏疏了,所以这些国子监里有举人功名的太学生们,才能有机会跟那些新进官员一起瞎闹腾。

  赵显眯了眯眼睛,声音平静:“又是这些不老实的,怎么了,他们到底要干什么?”

  谢康抬头看了一眼赵显,小心翼翼的说道:“王爷,他们……”

  “他们要朝廷与北齐修好,以圣人之道待人,对外休战罢兵,示之以和,对内停止军器监作业,与民休养生息……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