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7章_细说清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带兵,也都被调赴关外,划给洪承畴。

  崇祯皇帝而且让洪承畴把辽东总兵刘肇基与“援剿”总兵左光先都换了,换上两个陕西人:王廷臣与白广恩。加起来,一共是八个总兵,十四万兵士,四万匹马。

  有了这样大的武力,洪承畴本可以有所作为。至少,救出被围于锦州的祖大寿,应非难事。

  祖大寿托人带信给洪承畴,建议给他:采取“车营”战术,以车环列成阵,徐徐推进,不可“轻战”,洪承畴认为很对。因此,他把大军屯守在宁远与锦州之间,不汲汲于赶到锦州城下去厮杀。同时,他积极从事于积聚粮草。他说,先要准备好足够一年的粮草,才能谈得到采取攻势。

  可惜,明朝末年有一种奇怪的制度:攻守的机宜不由前方的统帅全权决定,而常常让一批不懂军事的御史、给事中、太监、诗人、八股专家、小楷能手等,来七嘴八舌地讨论。更不幸的是:崇祯皇帝心硬、耳软、性急、气大。

  朝中有人说洪承畴太不卖力,又有人说洪承畴浪费国帑,白养了十四万兵、四万匹马。崇祯皇帝听了,就赶紧派兵部的一个郎中(司长)张若麒,到前方去催洪承畴快一点打。

  于是,洪承畴只好在七月底把军队开到锦州附近、城南十八里的松山。第一阵,便吃丁一个败仗,损失了宣府总兵杨国柱。跟着,东协总兵曹变蛟死力冲击皇太极的御营,无效,曹变蛟负了重伤。当天夜里,王朴与吴三桂带了部队,逃去杏山;其后,又想由杏山逃往宁远,被皇太极的兵沿途拦截,这两位总兵全军覆没,仅以身免。白庆恩、马科、唐通,这三人也逃得不知去向(最后都投降了李自成)。

  剩下的只有曹变蛟与王廷臣两支军队,随着洪承畴死守松山城;守到崇祯十五年(崇德七年,1642年)二月,兵士仅余三千。有一个副将夏成德变节。半夜引清军人城。洪承畴、曹变蛟、王廷臣皆被活捉。曹、王二人不屈而死,洪承畴投降。

  《细说清朝》二二、大欲未遂、无疾而终

  皇太极在捉到洪承畴、解来盛京以后,亲自到牢里去看他。这时洪承畴尚不肯降,皇太极把自己的貂皮袍子脱了,披在洪承畴的肩上,说:“先生,不冷吗?”洪承畴瞪眼望着皇太极,望了好一会儿,叹一口气,说:“真是一位命世之主。”说罢,就跪下投降。皇太极当天赏了他很多东西,又请他吃酒、看戏。左右的大将们颇不高兴,说:“为什么待洪承畴如此之厚呢?”皇太极问:“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苦,为的是什么?”左右说:“为的是争夺明朝的中原。”皇太极大笑,说:“好比走路,我们都是瞎子,现在得到了一个向导,我怎么能够不开心呢?”

  但是,皇太极也开心不了许久。八个月以后,在崇德八年(崇祯十六年,l643年)九月初三日的夜里,他就“无疾”而终。这一天的上午,他还坐朝。两天以前,他还任命了三个部的新“承政”。他的年龄,才有五十二岁。他的死,有点蹊跷。

  他的身体,自从所宠的宸妃在崇德六年(1641年)九月逝世以后,常常闹病,但病了不久总会复原,照样能打猎、处理政务。打猎呢,他能跑到几百里外叶赫国的故土去打。政务呢,包含对明用兵、谈和。

  所谓谈和,是在松山、锦州之役以后,崇祯派了一个马绍愉来过。皇太极叫马绍愉带一封信回去,要求建立两国间的正常邦交,吉凶互相庆吊,物产互相馈遗,逃人互相交换,国界设在宁远,以双树堡属明、塔山属清,“互市”设在两地之间的连山。名义方面,称臣与否均无所谓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w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